立即預約
2025.11.07

當肛門出現出血、腫塊或疼痛時,許多人都會擔憂,不過以上症狀大多都是痔瘡病變;且在現代痔瘡是極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。根據臨床統計,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曾經歷過痔瘡問題,但多數人因害羞或輕忽,而錯過了最佳治療與預防時機。
大腸直腸外科林琪鈞醫師指出,痔瘡雖不屬重大疾病,但若長期出血或脫出未處理,仍可能引起貧血、感染,甚至與其他腸道疾病混淆。透過正確的觀念、檢查與治療,不僅能有效改善症狀,更能預防反覆發作。以下文章將由佳思優診所林琪鈞醫師深入解析痔瘡的成因、分型、治療方式與術後照護要點,幫助你全面了解「痔瘡治療」該怎麼做、何時該就醫,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遠離這個讓人難以啟齒的困擾。
痔瘡(痔瘡,英文 Hemorrhoids)是位於直腸下端與肛門處的靜脈叢因壓力、循環不良或組織支持結構鬆弛,而出現擴張、腫脹或突出的一種常見病症。以下整理主要成因,從病理機制到生活習慣皆涵蓋:
如長期便祕、腹瀉、用力排便、懷孕、肥胖、腹部腫瘤或液體滯留等,因腹內壓增高,使直腸肛門區域靜脈回流受阻、靜脈壁張力增加、血管壁與組織支持結構逐漸鬆弛。
肛門直腸區域的靜脈受重力和壓迫影響,久坐不動、長時間站立、缺乏活動導致血液滯留、循環不良。
如攝取纖維不足、水分少、便秘反覆、排便用力、忽略便意、長時間蹲坐馬桶、排便習慣不規律等,是誘發或加劇痔瘡的關鍵因素。
雖然這些因素並非直接發病主因,但容易促成肛門直腸區血管充血、刺激、腫脹。
部分人可能因肛門靜脈叢的解剖結構或支持組織先天較弱,而容易發生痔瘡。雖較少被提及,但在臨床中亦不可忽略。
孕婦因腹內壓增加、激素改變、骨盆靜脈回流受阻等,為高發族群。年齡越大、結締組織鬆弛也可能增加發病機率。
從醫師角度觀察,痔瘡並非「單一因素」所致,而是上述多重因素交互作用,再加上個人習慣與生理條件共同推動。了解成因,有助於選擇適合的「痔瘡治療」與預防策略。

痔瘡可依位置分為內痔、外痔或混合痔。不同位置的症狀、處理方式與「痔瘡治療」策略也不同。
• 位置:發生在肛門齒狀線以上,屬於直腸內側靜脈叢擴張。
• 症狀:早期常見「不痛只出血」的情況。因為該區神經敏感度較低,所以即使有擴張或脫出,也可能感覺不明顯。
• 脫出情況:隨著病程可能出現痔核脫出(排便時突出、便後自行縮回或需手推回)情況,代表內痔程度加劇。
• 治療考量:因位置較內,手術或微創治療時較易操作、相對外痔疼痛較輕。
• 位置:發生在肛門齒狀線以下,肛門外皮膚或皮下靜脈叢擴張。
• 症狀:較常出現疼痛、腫塊、搔癢、異物感,甚至血塊血栓形成,導致劇烈疼痛。
• 治療考量:因為處於外部皮膚區域,疼痛及恢復期可能較長,手術或處理方式較繁複。
當內痔與外痔同時存在,常見於進展期或反覆發作者。臨床上需醫師綜合判斷,選擇對應的「痔瘡治療方式」。

很多人看到「肛門出血」或「直腸出血」會混淆為大腸息肉或其他腸道病變,其實痔瘡與息肉在成因、位置、風險都不同:
痔瘡為肛門 / 直腸下端靜脈叢擴張,與靜脈、血管張力、壓力有關。息肉為腸道黏膜上突起組織,通常為增生性或發炎後形成,甚至某些息肉具有惡變風險。
痔瘡主要發生在直腸下段/肛門周圍。息肉多在大腸/直腸黏膜內,可能在腸道內較深處。
痔瘡:鮮紅色出血、腫塊、疼痛、脫出感。息肉:初期常無症狀,可能隨著增大出血、黏液、排便習慣改變,長期可有惡變風險。
痔瘡多為良性,一般透過「痔瘡治療」即可緩解,但若伴大量出血、併發症或反覆脫出亦需重視。息肉需視為潛在癌變風險,需內視鏡檢查、切除追蹤。
痔瘡:肛門視診、指診、肛門鏡檢查即可。
息肉:需大腸鏡或直腸鏡檢查黏膜變化。
因此,雖然兩者都可能出現「肛門或直腸出血」的症狀,但病因明顯不同,處理方式亦不同。在進行「痔瘡治療」前,若有疑似息肉或黏膜病變情況(如黑便、變色、排便習慣改變、體重減輕)建議先進行腸道檢查以排除其他病因。

進行痔瘡治療之前,首先要知道常見症狀,以便早期發現、早期處理。以下列出典型症狀與其對應狀況:
尤其是排便時或排便後,可能看到馬桶內有血,或衛生紙擦拭時有血跡。內痔最常見。
排便時或之後痔核脫出肛門外,可能手動推回或自動縮回。內痔第二、三級常見。
尤其外痔、血栓痔者會劇烈疼痛、腫塊硬結、坐立不安。
某些痔核可能因位置或腫脹影響排便,造成殘便感或滲出黏液。

在正式進入手術或醫療治療前,許多痔瘡患者其實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、保守療法來緩解症狀、減少復發。這些方式也是痔瘡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在佳思優林琪鈞醫師會建議下列的居家護理方式。
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豆類等,有助於大便變軟、排便更順、不需用力。
每日適量水分有助腸道蠕動、預防便秘
早晨或固定時間排便、便意來就立即上,不要長時間蹲坐馬桶、也避免用力排便
將臀部浸在大約 40 ℃ 的溫水中,每次約 10-15 分鐘,可促進肛門局部血液循環、舒緩不適
若工作須長時間坐著,建議每隔一段時間起身走動或變換姿勢;可在椅子上墊個坐墊以減少肛門壓力
如過度辛辣、酒精、熬夜、抽菸等,可能加重肛門血管充血
排便後可使用溫和濕紙巾、不含酒精的濕巾、避免刮擦或過度刺激肛門周圍

為了確認診斷、判斷痔瘡種類與嚴重程度,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肛腸道病變,以下為常見檢查項目。
• 查詢症狀:出血時間、頻率、量、是否疼痛、是否脫出、是否腫塊、是否有分泌物、便秘 / 腹瀉情況。
• 排便習慣、飲食習慣、生活習慣(久坐、職業、運動)等。
• 身體檢查:包括肛門外觀、脫出物、腫塊、皮膚變化。
• 肛門視診:觀察肛門外是否有腫塊、血栓、外痔。
• 指診(肛門直腸指檢):醫師可手指觸摸直腸下段、肛門壁,評估有無腫塊、硬結、脫出情況。
• 肛門鏡或直腸鏡檢查:為觀察內痔、直腸下段黏膜病變,醫師可能使用肛門鏡或輕型直腸鏡。
• 若出血量多、反覆、黑便、體重減輕、排便習慣改變,醫師可能建議大腸鏡檢查 以排除腸道息肉、腫瘤或其他腸病。
• 若合併其他肛腸道病變(如裂肛、膿腫、瘻管)或血栓形成,可能需影像檢查或專科評估。
因為單從「肛門出血 = 痔瘡」並不總是正確。實際上,肛門出血亦可能是其他更重要的肛腸疾病(如直腸癌、息肉、炎症性腸病)的表現。多數專業機構強調:在症狀屬「典型且輕微」情況可觀察,但若有「異常提示」就不宜自行延誤。
因此,「痔瘡治療」的開始,往往是經由上述檢查確認後,再由醫師判斷採保守、微創或手術方式來改善。

進入「痔瘡治療」的主體部份。痔瘡的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「保守居家 / 藥物療法」與「積極或手術療法」。何時應該就醫?林琪鈞醫師建議以下為判斷依據。
☑ 出血量大或反覆出血、導致貧血。
☑ 痔核長時間脫出、手動推回失效或經常脫出。
☑ 劇烈疼痛、腫脹明顯、血栓或膿腫形成。
☑ 出現黑便、排便習慣改變、體重減輕、其他消化道癌症風險因子。需排除其他疾病。
☑ 懷孕合併症、抗凝血藥物使用者、肝硬化或其他出血風險高者。
☑ 保守治療(飲食、坐浴、藥物)數週後仍無改善或症狀惡化。
當上述情況出現,即使只是「痔瘡」也應儘早讓專業醫師,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評估,避免延誤。

當痔瘡居家護理無效時,林琪鈞醫師建議以較積極的痔瘡手術選項為考量。以下整理常見種類、適用情況、優缺點。
適用第一~二級內痔,門診操作簡便、恢復快。醫師將一條橡皮圈套在痔核根部,使其血流阻斷、萎縮脫落。因免住院、創傷小,接受度較高,但痔瘡復發率較高。
典型手術方式,將內外痔組織切除、止血、縫合或不縫合。適用嚴重外痔、混合痔或反覆發作患者。優點為最徹底、復發率低;缺點為術後疼痛大、恢復時間較長、需要住院。
是以二極體雷射熱能將豐富血流的痔瘡血管閉合,當痔瘡缺乏血液的注入後,會逐漸攣縮、消彌而自然壞死。雷射痔瘡治療的過程近乎無痛、傷口微小,出血極低,且術後恢復快速。當天可出院,手術也僅約1小時左右。
組織凝集儀是使用先進的電熱封閉技術,通過熱能精確地固化血管和組織,同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可降至最低,同時有效去除痔瘡組織。術中能快速切除痔瘡敗壞組織與止血,縮短手術時間。
透過大腸直腸專科醫師細膩的手法,將痔瘡組織分離、保留黏膜,使傷口降到極小再精緻縫合,結合無痛麻醉方式可以將疼痛感降低,相較傳統痔瘡手術更可以達到出血少、恢復快、無須住院、術後照顧方便等優點。

手術後疼痛是許多患者最擔憂的部分,特別是傳統切除術疼痛度較高。以下提供醫師建議的痛控與護理方式。
• 醫師會依手術方式、程度決定是否需要止痛藥或藥膏。勿自行停藥。
• 冷敷 / 溫敷:術後初期可局部冷敷減少腫脹,待傷口穩定後可進行溫敷促進血流。
• 坐浴:待醫師允許後,每日坐浴可減輕疼痛、促進愈合。
• 避免用力排便:排便時如需用力,可能增加傷口疼痛,建議輔助使用軟便劑或調整飲食。
• 適度活動:雖然需休息,但長時間臥床或坐著也不利血液循環,建議術後按醫師指示逐漸活動。

術後疼痛雖令患者擔憂,但只要嚴格遵守醫囑、做好護理、並搭配良好生活習慣,同時選對治療方式大多數人都可順利康復。
「痔瘡治療」並非一次完成就結束,預防復發是長期維持的重要環節。林琪鈞醫師更提醒患者居家保養的重點如下:
1.維持高纖飲食與充足水分:每日攝取足夠蔬菜水果、全穀類,可以有效避免便祕。
2.規律運動與改變久坐習慣:每週至少 3-5 次運動、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。
3.良好排便習慣:便意來即上廁所、不拖延、不久坐馬桶、避免用力排便。
4.控制體重及腹內壓因素:肥胖、懷孕、腹內腫瘤等皆為風險。控制體重、改善便祕可減少腹壓。
5.避免刺激因素:減少辛辣食物、酒精、熬夜、抽菸,這些都有可能促使痔瘡復發。
6.辦公室或駕車族注意:長時間坐著建議每隔 30-60 分鐘起身活動、使用坐墊或站立式工作。
7.監測與早期處理:若排便時發現出血、脫出、疼痛等初期徵狀,應儘早就醫治療,避免進展至較嚴重級別。
8.術後持續追蹤:若曾做過痔瘡手術,更要嚴格執行上述預防措施,減少復發機率。
林琪鈞醫師建議患者可透過上述策略,長期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並定期自我檢查,痔瘡手術後就能輕鬆自在、不再被反覆折磨。
